榆林学院

搜索

科研处年度报告

日期:2020年10月30日 16:46 作者: 来源: 编辑:信息公开3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在校领导及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研处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围绕学校“十三五”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以产学研合作为先导,以国家级、省部科研平台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加强管理为抓手,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在促进学校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校科研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处本年度工作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科研经费再获新高,高层次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2019年,我处狠抓项目申报质量,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课题申报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制定了国家自然基金和和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实施方案,对申报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实行专家预评审制度,请校内外专家“一对一”辅导提出修改意见,专门召开课题申报分析论证会,积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本年度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538项,总经费5431.26万元,到账经费4380.203万元,获批项目和经费较上一年度增长48%和17%,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高层次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如: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4项,经费477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6.7%和19.2%,也因此受到了省教育厅的肯定和表扬;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经费18万元,实现了艺术学领域零的突破;获批省科技厅项目23项,经费526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64%和248%,其中重点项目获批9项,经费410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批文化厅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项,经费35万元,这也是我校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获批榆林市科技项目162项,经费848万元,获批经费再创新高。

2.努力延伸构建,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9年,我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与申报工作。省级科研平台方面,我校正在积极申报省市共建陕西省氢能重点实验室,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是我省第二个省市共建的重点实验室,也是我校第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促进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创业新基地,早日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大目标,为陕西追赶超越作更大支撑,为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榆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市共建榆林科创新城的协议。协议中提到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1155工程”在榆林实施,支持榆林学院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与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优先支持榆林学院在清洁能源、镁铝合金、装备制造加工、矿山安全、兰炭等领域创建省级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2019年12月21日陕西省科技厅发文(陕科协[2019]139号)同意榆林学院与陕西神澳农业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建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肉羊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另外,市级科研平台方面,为进一步加快区域新材料产业和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能源化工中心和文化中心,榆林市科技局和榆林学院与上河集团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我校申请并成立了“榆林市先进材料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市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特殊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这些将对搭建项目研究载体,努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起到有力支撑。

3.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融合。学校坚持“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本年度为加强我校服务地方的能力,进一步发挥榆林学院在人才智力、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各县区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就业创业、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经充分协商,榆林学院先后与神木市人民政府、府谷县人民政府、榆林市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园区管委会进行合作,就氢能产业链、荒煤气利用、兰炭废水处理、膜际栽培技术以及文化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我校陕西省“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创新科技团队栽培技术的成果在神木转化,将膜际栽培技术在神木市范围内示范推广2万亩,转化经费200万元,示范的主要作物包括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在神木市赵家沟村建立地膜覆盖技术对比试验示范50亩,玉米、谷子和绿豆品种引进示范面积10亩,膜际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00亩;在横山县开展玉米、大豆水肥高效利用试验共计20亩;在榆阳区孟家湾乡、牛家梁镇开展膜际玉米示范,面积3500亩;在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马铃薯水肥一体化试验;绿豆抗旱品种选育试验,开展45个绿豆的杂交组合种植,及89份绿豆材料的引种适应性鉴定;谷子、糜子抗旱品种选育试验;佳县谢家沟、赵家沟推广膜际栽培玉米1500余亩。

此外,按照陕西省“五新”战略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支撑榆林科创新城建设,充分发挥榆林学院在科研、人才、学科等方面优势,为推进榆林市尽早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服务,为榆林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应用示范。我校先后与中联西北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银河煤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省上河集团有限公司、榆林碳氢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榆林高科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榆能横山煤电有限公司、榆林市第四(星元)、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另外、我校还与榆林市体育局、定边县冠杰油田技术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和神东天隆集团矿山支护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榆林市体育局、冠杰油田技术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和神东天隆集团矿山支护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提供30万、20万和15万项目经费支持我校高谋洲教授团队、王兆华副教授团队和李彦军副教授团队就榆林市体育产业抽样调查、一种基于Sagnac光纤干涉仪的石油管道泄露检测定位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树脂锚固剂产品的配方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与榆林上河集团签订了1000万元的横向科研项目,彰显了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些将对我校“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4.加强管理,取得科研成果丰硕。今年我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77篇(其中Top期刊1篇,一区6篇,二区15篇),SSCI收录2篇,A&HCI 3篇,EI收录19篇,CSSCI收录32篇,CSCD收录4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4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科研氛围日益浓厚,高质量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多。专利方面,本年度我校教师取得专利21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0项,实用新型专利148项,获得各级奖励92个。其中,2019年5月,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张智芳、高雯雯等人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兰炭废水综合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陕西省科技二等奖。这项科研成果以解决兰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为目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榆林能源能化基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2019年3月,我校艺术学院慕云舒老师撰写的著作《榆林四合院-保护与传承》获得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9年5月,我校亢福仁教授团队的《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和张俊霞教授团队的《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关键技术》作为2018年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发明二等奖。另外我校有两篇学术论文获得陕西省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我校有7名教师被评为2019年度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92篇学术论文参评榆林市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最终有25篇论文获一等奖;42篇论文获二等奖,25篇论文获三等奖。

5.营造区域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本年度,学校积极深入各企业、事业单位交流、调研,开展产学研合作。2月28日上午,中科合成油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榆林市发改委来我校调研,并就陕西榆林能源集团、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刚刚签订的煤制清洁燃料示范项目如何与榆林学院合作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榆林学院副院长张富林主持。双方希望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员交流、实验室共享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并就如何共建、如何助推榆林大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3月28日,榆林学院科技处、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等一行前往北京与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将在我校设立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陕西省联络处及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榆林基地,今后双方将在陕西及榆林地区的书画交流、学术研究、展览赛事、师资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赢发展。4月3日下午2:00,我校与陕西果业集团绥德有限公司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签约揭牌仪式在绥德薛家河镇雷家峁村现代农业园区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许静洪、副书记李治山、副院长康伟,绥德县委副书记、县长姬跃飞,陕西果业榆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惠海江等出席。绥德县副县长孙虎生主持。5月21日下午,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文海、副总经理何勇、总规划师汪建军等一行10人来榆林学院对接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座谈会上,双方还签订了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就共引共有高端人才、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7月11日下午,我校副校长康伟带领人事处、科研处、建筑工程学院、生科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负责人一行到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对接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双方在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七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康伟副校长向公司党委书记雷少毅教授级高工、总经理蒋泽泉教授级高工颁发了“榆林学院兼职教授”聘书,希望他们能为榆林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建言献策。双方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引共有高端人才、共建平台、共同申报项目、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8月28日下午,榆林学院与榆林能源集团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会议希望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最终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促进榆林经济发展。10月18日上午,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处王德法处长一行来我院交流座谈,校长许云华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校长助理张雄主持。双方就节能与环保研究院的建设方案和规划、人员配置、研究方向、经费、场地以及博士师资招聘方案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同意通过招聘相关专业的博士,充实节能与环保研究院的师资队伍。

6.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为了发挥我校在引领地方科技创新、传播先进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我校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2019年共组织申报项目种类41种,申报项目数1257项,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16%和85%。开展学术报告共75场,其中人文社科37场,自然科学38场。组织承办了大夏与北魏文化史暨统万城考古”国际学术论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案例学术研讨会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工作站会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德育美育双教专家研讨会。

7.加强科研制度管理,保障科研有序进行。按照学校要求,结合相关政策,科研处先后出台了《榆林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榆林学院科研项目奖励办法》《榆林学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等文件,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为了调动我校教师申请国家级、教育部项目的积极性,制定了《榆林学院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实施方案》、《榆林学院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实施方案》,并设立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前期培育基金。

8.做好成果鉴定,完成各类统计上报工作。圆满完成了本年度职称评审的成果鉴定工作,完成了教育部高校社科/科技统计,高校科技资源统计、榆林市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榆林学院2019年科研成果登记、奖励、量化考核等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学校的科研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科研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现象依然存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不强。大多数教师的研究仅着眼于论文的发表,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提升和创新,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内容少。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够,忽视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缺乏树立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理念。

2.科研成果整体水平比较低,影响力不强。高层次的科研立项、获奖、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较少,甚至是空白,专利的数量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人不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仍不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

3.不同院系、不同学科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由于各院系发展基础、条件、建设思路不同,不同院系、不同学科间的科研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由于学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主要关注于围绕地方产业开展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理轻文”的趋势,致使人文社科类院系、学科的科研发展较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仅有两项。

4.科研项目层次偏低。近年来,我校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校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单一,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数量较少,在研项目资助力度均较小,科研经费与大学升格的条件差异较大。横向科研项目也较少,难以支持学术团队进行持续攻关,难以产生标志性学术成果,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5.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大量的产学研合作协议,也建设了一批合作平台,但由于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研究不够,较多合作仅仅停留在书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未能真正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产学研合作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展,有待夯实。

三、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处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高度重视高层次项目申报工作。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的东风,在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加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各类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力度,继续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做好论证和指导工作,力争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取得新的突破。

2.注重科研工作服务国民经济行业需求。立足地方,服务周边,树立科研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观念,为此,要依托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加强平台建设。通过已经延伸建设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注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为申报高层次项目、获得高层次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挂靠科研处成立“榆林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设立专门办公场地,并由专人专岗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建立榆林学院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科技奖励成果存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建立健全各院系、各部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推广科技成果在线登记汇交系统,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发布科技成果目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

科研处

 

上一条榆林学院2019-2020学年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下一条我校校友张宏忠80万资助项目 探究陕北商业发展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