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搜索

【追赶超越大家说】奋力拼搏抓特色,追赶超越求突破

日期:2021年04月21日 10:34 作者:张敬全 来源:张敬全 编辑:尚莹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随着庚子年进入谷雨时节,我校教学工作加快了原本就紧张的节奏,学校生物科学专业批准陕西省师范专业认证首批试点;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全省16所高校示范中心院校之一;工程认证进入专家专题培训和深度指导系统推进阶段;专业评估完成试点实施;审核评估加速调研准备,并细化任务分解;教学成果重点培育,反复打磨;教学工作会议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作为教务处分管教学和评估工作的一员,我早已融入其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着眼转型升大,对标对表,共同发力,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实施课堂革命、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抓好教学工作,彰显我校教育教学特色,力争在追赶超越中取得新突破。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培养方案

我校自升本以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五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版培养方案提出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到2018版培养方案所有专业实践学时学分比例超过30%,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基本满足专业认证要求。在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始终围绕区域发经济社会展需求,秉持“重基础,强能力,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启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本次修订重点是在2018版专业认证体系框架下形成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从形似到神似深度修订,从满足认证底线要求到突出特色兼顾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形成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完全对接国际标准的方案,又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凸显地方特色的方案,最终形成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从行业岗位一线需求出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出发,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专业建设为旨归,正向实施人才培养过程;最后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质量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落实。真正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此同时,根据地方行业产业企业需求,设置专业选修方向,强化毕业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开发地方课和校本课,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在完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力争在工程专业认证中取得突破。

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完成瘦身健体

根据我们对国内170余所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以1.3-1.5万本科生高校为参照,有的高校开设110多个专业,而有的则开设了30余个专业。其中呈现出民办比公办专业设置数量减少的趋势,如西京学院1.3万本科生开设38个本科专业,西北大学1.3万本科生设置89个本科专业。我校1.4万本科生开设54个本科专业,与省内公办院校相比,专业数量属中等偏多,如安康学院1.2本科生开设41个本科专业,西安文理学院1.3万本科生开设48个本科专业。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完善专业退出与进入机制,实施本科专业动态优化,完成专业瘦身计划,专业数量控制在50个以内,与此同时,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完成健体目标。

专业设置与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应保持定力,其人才需求呈现周期长、重积淀的特征,不会过冷亦不会太热;理工类专业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关联较为直接,其人才需求呈现周期短、变化快的特点,高校须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升级或改造、或退出、或设置新专业,以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我校植根榆林,服务榆林,集中发展以能源化工类为主的工科专业,突出农牧特色,做强师范,兼顾人文社科和管理类专业,与此同时,需加大力、下功夫夯实各专业内涵特色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力争在今年“双万计划”申报中实现国家项目零的突破。

三、重构课程结构体系,推广模块课程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重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随着全本会、全教会精神的落地,以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各专业需进一步降低总学时学分,同时扩大通识教育的学时学分比例,重新梳理和重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特别是夯实实践教学体系。2019年以来,我校先后立项建设150余门模块化课程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对于非主干课程的建设,我们鼓励两门以上整合为一门模块化课程的建设思路,目的在于降低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模块化课程项目结题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学校将继续支持立项建设模块化教材。经过三年连续培育,我校已有20余部模块化课程具备出版模块化教材的条件,其中有3部完全意义上的模块化教材已出版,另有十余部教材正在与出版社对接审稿过程中,年底有望出版15部左右模块化教材。

实施模块化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我校推进转型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出版的模块化教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我们借鉴了中德合作典范——合肥学院教材建设的“技术路线”逻辑,同时结合工程专业认证、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兼顾专业知识结构自身特点,采用“技术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的理念,采取产教融合的方式,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即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整部教材有的以技术逻辑为主构建,有的以学科逻辑为主构建,还有的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教材各模块内容的构建亦如此。学校教务处先后三次对模块化课程项目负责人做专题培训,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我们的模块化教材既突出地方性特色,也体现应用型特点,更彰显国际化特征。

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实现增值提效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向课堂要质量。我国提出课改已有三十余年,但课堂教学始终以“讲授法”一统天下,学生始终以“单声道”听课为第一要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眼高手低,专业应用能力较差,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为此,教育部先后启动多轮教学改革,最近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是以信息化为引领,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我校引进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因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乐于接受互联网学习,通过信息平台与老师互动学习,充满趣味性和获得感,因此本轮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革命,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组织陕西高校首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我校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好成绩,在兄弟院校中名列前茅;在2020年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我校获2项二等奖,在兄弟院校中排名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校一直以来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从本学期起,我们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的做法,教务处先后培训200余名教学助手,辅助那些年龄偏大、开展教改不积极的教师开展智能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已有少数中年教师掌握了智能教学,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该项工作仍在实施当中。

五、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用好两支队伍

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效果需及时作出评价,以利持续改进。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时的要求,高校须建有督导和信息员两支队伍。我校已建有一支积极负责、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督导队伍。从2018年4月-2020年11月(包括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教务处联合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督导团对我校45周岁以下581名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专项督导,分学院分教师做了逐一反馈,并将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分为1-3档,采取动态管理。该项督导活动在教师中引发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陕西省教育厅做了专题报道,引发兄弟院校广泛关注。从本学期起,我们将校级督导与院级督导一同纳入教务处评估中心管理,院级督导组组长由校级督导兼任,将校院两级督导结合起来,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步走,有计划开展试卷、毕业论文、教学秩序等常规检查和监测,不断优化院校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月16日我们邀请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来校对校院两级督导做了专题认证培训。在此基础,学校将启动校内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整体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工科、农学、理学等专业均取得认证突破。

我校另一支教学质量保障的队伍是学生信息员。近年来,我们在信息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建成一支反馈及时、敢于担当、示范引领的队伍,全校200多名信息员覆盖学校所有自然班。信息员除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之外,还组织开展各类有利学风建设的活动。为了营造良好学风和教风,教务处于2020年11月通过信息员发起榆林学院首届“学习达人”评选活动,全校选出504名学生的笔记参与评比。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0人,二等奖60人、三等奖106人,对获奖学生和优秀笔记做了奖励和展览,这一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学风建设。我校信息员多数由班级学习委员承担,在教务处的支持下,他们不定期组织考研沙龙、学习沙龙、教学助手培训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他们已经成为引领学风建设的队伍。今后我们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与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对接,联合开展各项有利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

近日,我校因将陕北秧歌纳入体育课引发广泛关注,收获大量点赞。分析事情的本质,我们认为陕北秧歌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活动,随着音乐节奏扭动秧歌的确可强身健体,独具魅力,而传统体育课堂吸引力远不如此。加之当前课改深入,五育并举,陕北秧歌进课堂紧扣当前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突出了地方特色,所以获得极大成功。推而广之,其他教学工作只要方法得当,路径合理,突出特色,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学校追赶超越的步伐一定会更加坚定,“十四五”蓝图一定能变为现实。

上一条【追赶超越大家干】姜劲波带队赴神东天隆集团矿山支护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下一条【追赶超越大家干】携手国内一流高校,助推“追赶超越”目标,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