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高原的阳光下,榆林学院的教学楼群与远处的能源化工基地遥相呼应。这所从1923年绥德师范走来的学府,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才"二字的分量——既延续着李子洲等先驱播撒的红色火种,又锻造出破解能源基地发展难题的智慧引擎。
金字塔尖的"破圈"之道
6000万元专项经费,对榆林学院而言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套精密的"人才引力公式"。当肖殷教授带着长江学者的光环扎根陕北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里的人才生态会如此特别:3位二级教授如定盘星般稳住学科根基,178名正高职称教师构成坚实塔身,而360名博士则像不断生长的枝丫,与6名院士组成的"云端智库"形成呼应。
更具深意的是这套体系的"流动性"。从西安交大、天津大学请来的学院院长们带来了名校基因,13名"一带一路"专家注入国际视野,而职称评审中三分之一的校外专家与"绿色通道",则让"真学问"有了不问出身的成长土壤。当30%的业绩绩效与"追赶超越"挂钩时,激发的不仅是个体动力,更是整个团队向区域发展需求看齐的协同力。
实验室里的"在地性"创新
张智芳教授的煤制半焦研究室里,那些曾被视为工业废料的衍生液,正在玻璃器皿中折射出绿色光芒。这个团队16项发明专利背后,是榆林能源基地"三废"治理的迫切需求;李强教授团队的生态修复实验室里,煤基固废与微生物的奇妙反应,恰是陕北矿区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的微观隐喻。
这种"问题导向"的科研路径,在课堂上同样清晰可见。当《人工智能训练工程》的学生们在大数据平台上标注信息时,他们标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与本地企业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10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6.65亿元到账经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把论文写在榆林大地上"的务实选择。
红色基因里的育人辩证法
校史话剧《李子洲在1929》的舞台灯光熄灭后,台下00后新生们眼中的光却在亮起。这部成为"大思政课"的作品,不经意间揭示了榆林学院的育人密码:用百年校史串联起"为谁培养人"的初心,用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承载"培养什么人"的使命。
当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红色故事走进思政课堂,当院士工作站的前沿技术与老区发展需求碰撞,这所学校正在实践一种独特的平衡——既让人才队伍有"仰望星空"的学术高度,又有"脚踩泥土"的实践深度;既让科研成果能登上国家领奖台,又能扎根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
未来五年,50%博士占比的目标背后,是更宏大的图景: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连接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毛细血管",让这所百年学府真正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人才造血机"。正如那部校史话剧中的精神传承,榆林学院的人才故事,始终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知识之树,既扎深红色土壤,又结出服务时代的果实。
文章来源:党建头条
文章链接:https://www.djttw.com/m/view.php?aid=101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