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搜索

李国平教授谈“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评价问题”

日期:2017年05月09日 15:17 作者: 来源: 编辑: 审核: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来源:文学院 编发:新闻中心


5月8日上午10时,榆林学院中文学科专家李国平教授应邀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办《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评价问题》专题讲座。文学院部分教师、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学生参加。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贺智利主持。

李国平教授以“方方诉柳忠秧”和“《白鹿原》茅奖评选”两则公案为引子,打开了话题。首先,李国平详细介绍了诺贝尔和诺贝尔文学奖。在介绍诺贝尔的生平时,李国平谈到诺贝尔的文学启蒙和他对雨果等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的景仰。其次,李国平讲解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形式逻辑与中国文学的传播问题。他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有一套严苛的程序,遵守严格的保密原则,包括拥有诺奖提名权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诺奖的获得才会引发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对诺奖的关注,也引发了作家与时代关系的讨论以及中国文学与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关系的讨论。莫言获得诺奖的确树立了中国文学的信心,引起世界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已经走在了世界文学的前列,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并以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在瑞典惨淡销售说明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随后,李国平梳理了诺奖与中国文学的历史关系问题。他谈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对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人与诺奖的渊源、公案进行了考据式的精彩演讲。最后,李国平重新回到诺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上,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唱盛、唱衰两派,他似乎并不认同。李国平提到了与文学有关的“毛主席讲话”、“邓小平讲话”和当下的“习近平讲话”,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这一时代的基本命题,而文学必然会反映这些基本问题,优秀的作家会试图超越时代的局限写作,那么当下的文学研究也会转向,会反映出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

贺智利在报告会的总结中指出,李国平先生的学术报告引证广泛细致,充满独立思考的精神向度,生动细密而严谨地讲述了读书和品书的重要性。

李国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说评论》主编,中国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副主席, 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委。已经正式受聘为文学院学科专家的李国平教授在未来将会利用更多的机会与文学院师生展开交流。

(作者 核稿/曹朦朦 贺智利 责编 编审/王烜瑀 李生林)

上一条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活动”
下一条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升旗仪式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