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搜索

【有暑期没暑假】榆林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日期:2025年07月29日 19:54 作者:刘媛媛 来源:团委 编辑:封少博 审核:蹇攀峰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榆林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遵循“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工作原则,按照“党团骨干带动、大一全员参与,五乐育人工程融入"三下乡"、行走的思政课走新更走‘心’”的工作思路,组建了62支校级立项队伍与320支院级重点团队,150余名学生递交了中、省、市、县政府见习申报材料,累计3600余名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革命旧址、红色场馆、乡村、社区、工矿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亲身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践行五乐育人中赓续奋斗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召唤,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五乐育人融入“三下乡”,激励青年学生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征程中挺膺担当。

1三下乡启动仪式主

2五位棋手

高位统筹谋实践,集体慰问暖人心。学校党委坚持高位统筹,专题研究部署,将“五乐育人”工程深度融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聚焦传承红色基因、驱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深化社会服务、促进民族团结、支持卫国戍边等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核心关切,系统规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建设,从2024年开始打造以“行走的大思政课”为核心主题的集体备课会与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培训会,进一步向广大师生讲清楚暑期“三下乡”“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的问题。全体校领导下沉一线,深入各二级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伍,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指导,确保实践育人实效。7月18日,党委书记张新柱深入榆林林业科创基地桑树试验示范基地,看望慰问我校现代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并强调桑种选育推广要紧密围绕我校学科建设方向,聚焦榆林生态修复“生命线”,致力于打造守护榆林生态的“桑长城”,并推动桑产业成为助力榆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7月17日,校长康伟一行前往长城路街道尤家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望慰问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康伟期望同学们珍惜此次深入基层的机会,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在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巩固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

1张新柱

2康伟

3张晓

4闫龙

5马亚军

6姚学慧

校地共建筑平台,协同育人聚合力。学校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通过校地共建、区域联建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和提供实践基地与平台。榆阳区35个基层社区与学校十七个二级学院主动对接,完善菜单式志愿服务内容,形成长效化、嵌入式帮扶协作机制;深化与共青团榆林市委及十二个团县(区)合作内容,着力构建涵盖“活动联创、组织联建、服务联动、人才联育”的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共同体;联动榆神工业园区等产学研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思政+科技创新”赋能大学生专业学习、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同时,搭建校级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等参与的多层式指导教师梯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师资保障、资源供给与实践场域,构筑起“课堂-校园-社会”全链条贯通、多场域联动的育人生态,深度赋能“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有力推动了育人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从理论认知向实践体悟的深层次变革,为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榆神工业园区

深耕服务铸内涵,五乐育人塑体系。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实践的核心要求,着力在“深”字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和提升“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深度与专业价值,让“行走的思政课”走新走“心”。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色,组建跨学科、高水平的师生实践团队。将专业知识、技术创新融入服务内容,推动“三下乡”从基础性服务向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服务升级。7月13日-21日,榆林学院积极响应全省开展的“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的号召,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组织50名团学骨干赴延安,通过场馆参观、现场讲学、名篇诵读、专题党课等形式,在圣地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持续深入擦亮“重走转战陕北路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的“乐讲”品牌活动,通过微视频宣讲、线上线下互动着力引领青年学子坚定信仰,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文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组织师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务支教、推广普通话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躬身践行,率先垂范,在“乐读”实践中引导中小学生提升认知水平、锤炼思辨能力,于“自我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双向历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共获精神成长与能力精进。体育学院组织三支专项暑期实践团队,分赴陕西商南、靖边、榆阳三区,依托“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计划”及系列体育赛事等“乐跑”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将专业技能深度融入地方体育教育服务,将“强身健体”与“传播体育文化”有机结合,于“野蛮体魄”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体育育人价值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谱写体教融合新篇章。艺术学院、教育学院致力于陕北民歌与秧歌的保护传承,深入走访民间艺人,并通过“乐唱”实践,在活态传承中守护与发扬非遗,实现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化学与化工学院、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榆林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参与“深耕志愿服务,共享社区文明”专项“乐劳”实践活动,开设绘画、手工、扎染、英语、音乐、舞蹈等课程,提供暑假作业辅导、心理团辅、禁毒教育、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根据社区需求提供靶向服务,开展一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实”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如“星火晚辅导”“萤火公益兴趣班”“榆溪河净滩行动”等受众度高、影响广泛的品牌项目,成为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的坚实载体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亮丽名片。研究生院、能源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代农学院深入工矿企业、工业园区、农田开展调研、成就观察、实习实践等,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赴榆阳区林业局、横山区雷龙湾无定河、内蒙古乌审旗巴图湾水库、王圪堵水库等,围绕治沙精神、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开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专项实践活动,践行环保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1延安行放在本锻炼最前面

2红色

3企业

4乡村

5生态保护

6社区

竞赛为纲促实践,赋能共谱新篇章。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规范标准深度融入“三下乡”实践全流程:聚焦“问题真实性、方案创新性、效益可持续性”三大关键要素,对实践选题进行可行性论证,从源头确保实践价值,避免“走过场”;按照“调研诊断、方案实施、效果评估”分阶段提交实践过程量化报告;对标竞赛评审的 “可视化、专业化、市场化” 标准,强化实践成果呈现。同时将成果转化指标纳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育40名大赛路演答辩讲解员,全力为科创实践提供支持;搭建“实践-竞赛-产业”转化桥梁,驱动高水平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实践出成果、成果能竞赛、竞赛促转化”的闭环,提升实践效能与转化根基,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深度、组织系统性和成果质量,为实践成果向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实质性转化筑牢根基,有效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奋发有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显著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我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国赛铜奖的项目《永不消逝的“星”火 唤醒红色影像的“智”复师》就是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孵化、培育出来的,近两年已有6个实践项目转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赛、省赛获奖作品。

1大赛照片

2三下乡启动仪式大合影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要义,是思政育人的关键路径,更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2025年,榆林学院着力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专业化水平,深化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学校及早谋划、周密部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显著拓展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展望未来,榆林学院将持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不断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基层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高尚品格,激励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上一条【有暑期没暑假】我校学子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字素养大赛中获得佳绩
下一条【有暑期没暑假】校领导带队开展暑期实验室安全检查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