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搜索

【有暑期没暑假】榆林学院学子赴延安开展“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主题实践研学活动

日期:2025年07月15日 14:40 作者:薛霞 来源:团委 编辑:徐慧玲 审核:蹇攀峰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立德树人工作的安排部署,积极响应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安排,7月12日至14日,我校学子赴延安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红色主题实践研学活动。副校长姚学慧带领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师生30人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红色沃土上重温峥嵘岁月,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延安精神,让青春在涵养初心、淬炼灵魂的实践追寻中绽放时代光彩。

宝塔昭昭,薪火启程。全省大中小学千名学子齐聚宝塔山麓,共赴这场浸润初心的启动仪式。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与会领导致辞强调,此次活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重要讲话精神,寄语学子用心触摸文物温度、聆听革命先辈故事,将延安精神化为强国行动自觉,号召传承延安精神、勇担使命,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久久为功,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现场师生同上一堂思政党课,以“叶挺将军的铁骨与信仰”为题,依托《囚歌》手稿、皖南事变历史影像等珍存史料,诠释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深深触动学子心灵,引发强烈共鸣。

抚今追昔,淬炼初心。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故事的文物,串联起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学子们驻足延安大学校史馆,通过史料、讲解领悟“立身为公、学以致用”校训与延安精神的联系及“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内涵。在路遥文学馆,从展品和作品中读懂其“劳动奉献”精神,体会文学工作者与人民、时代共命运的担当。从王家坪的军委旧址到枣园的窑洞灯光再到杨家岭的七大礼堂,每一处旧址都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这种精神太震撼了。”团学干部焦恩承在参观枣园时感慨道,简朴的桌椅、补丁的衣物,无声诠释着“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让大家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红课润心,精神铸魂。活动中,形式多样的“红色课堂”让精神传承更具穿透力。延大窑洞广场上,激情教学以红歌传唱、秧歌表演、欢腾腰鼓等极具陕北特色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精神的生动表达。宝塔山下的启动仪式上,迎风飘扬的红旗与学子们坚毅的眼神交相辉映,仿佛在无声述说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张思德纪念广场,陕理工与我校学子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声震四方,“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初心在朗朗声中深植心底,这场跨校经典重温让师生更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人民需求之中;《传承延安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专题教学里,专家紧扣新时代青年使命,深入解读延安精神如何转化为奋进的不竭动力,引发学子对“如何让青春在强国建设中绽放光彩”的深刻思考。观看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跌宕起伏的剧情、震撼的舞美效果,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用生命守护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这份跨越时空的爱与担当,正是红色基因最动人的传承。

校际携手,共育新篇。研学途中,思想的碰撞让实践育人更富深度。延安大学图书馆内,榆林学院与陕西理工学院师生围坐畅谈,以“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从学科竞赛构建到实践活动策划,从校园文化塑造到青年志愿行动,分享经验、互启思路。“延安精神是两校共有的精神富矿,这般交流让育人合力愈发强劲。”参与座谈的教师感慨道。这场跨越校际的对话,不仅打通了实践育人的思路壁垒,更让红色文化这一精神纽带将两校的育人目标紧密相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磅礴力量。

此次“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团省委等多部门联合主办,旨在以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为课堂,推动省内高校形成育人合力,更与我校“五乐育人”的肌理深度契合,引导学生在红色课堂里体悟乐读经典之趣,在革命旧址实践体验中涵养乐劳实干之智,在团队研学中畅享乐讲之悦,在红歌传唱中感受乐唱红色旋律之韵,在接力重走革命路中践行乐跑奋进之姿,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研学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延安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为行动,进而培养出更多扎根中国大地、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传承红色文化、助力区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上一条【有暑期没暑假】关于举办第二届“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研究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通知
下一条【有暑期没暑假】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利一行来我校调研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