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搜索

追赶超越提质量 团结奋斗谱新篇----榆林学院2022年工作回顾

日期:2023年01月23日 22:03 作者:郝万喜 来源:党政办公室 编辑:尚莹 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告别了2022年,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大力支持下,我们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日进日新,时间记录下我们坚实的脚步,岁月铭刻着我们奋斗的足迹,有欢笑、有汗水、更有收获,绘就了学校事业发展的“五最”新画卷。

这一年,最鲜明的是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榆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党委会“第一议题”,深入开展了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来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9月30日,《光明日报》“一线讲述”栏目报道了我校陕北红色故事系列绘本,献礼党的二十大。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10 次,班子成员学习宣讲 50 余次。全年召开加强政治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委会24次,研究制定《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通过“约法十章”,打造“高站位、宽视域、大格局”的过硬领导班子,切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基层党组织活力持续提升。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积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了《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三个带动”“四个党建”,着力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把“追赶超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党建成效的重要标准,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同向聚合、深度融合,“上热中温下凉”现象明显好转,提高了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3个基层党组织通过教育部“双创”验收,实现了49个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班子成员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实行“双联双考”。进一步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2个团总支入选“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培育单位、2个团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群团、统战和离退休工作平稳有序。意识形态阵地牢固坚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出台了《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网络舆情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重大舆情报告工作的通知》《榆林学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实施方案》《榆林学院新闻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榆林学院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办法》《榆林学院网络评论员管理制度》《榆林学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内部资料管理办法》《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榆林学院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巡听旁听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试行)》等文件,加强会商研判,持续开展月度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对课堂、教材、讲座、社团、科研项目、涉外工作等的管理。严防校园传教活动,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榆林学院官网的凝聚力增强,学校视频号在全国本科院校视频号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中位居第19位。竞争成长机制落实落细。学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宣传竞争成长机制、认可竞争成长机制、落实竞争成长机制。“竞争成长”已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追赶超越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及升大目标,紧扣业绩为王导向,以“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发展”为着力点,推动竞争成长机制进一步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根强叶茂,让能干事能成事的人受到尊重、名利双收,形成了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2022 年提拔和调整处级干部76名,任免或调整科级干部13 名,坚持选优配强,建成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选派5 名干部赴西安交大等名校挂职锻炼,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为组织建设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学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安全稳定工作会1次,党委召开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会议2次。印发了《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及班子成员2022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党委书记亲自部署、亲力推动巡视整改工作,召开了巡视整改暨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专题民主生活会,报送了《榆林学院党委巡视整改暨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报告》,学校巡视整改任务完成质量处于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带头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严守纪律底线、远离违纪红线。持续“纠作风、改作风、转作风”,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出台了《榆林学院2022年深化作风建设提升干部能力专项行动方案》《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强化激励约束推动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一年,最喜人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成效。

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打前头。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书记把《平凡的世界》作为开学礼赠送给全校4090名新生,勉励莘莘学子在平凡的世界走出不平凡的人生。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1人被评为省级大练兵“教学能手”。7次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班,马院入选省级重点马院培育单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组织学生排演红色校史剧目《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 》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举办“文明守纪树新风,安全教育我先行”国家安全日教育活动。通过“十大奋斗青年”评选,打造奋斗广场等,使“奋斗精神”成为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2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校3位同学党史学习教育访谈录,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宪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认可和表彰。本科教育质量鼓劲头。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全方位强化德育、优化智育、增强体育、拓展美育、改进劳动教育,修订完善了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制定了《榆林学院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实施10大工程、30项举措,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专业认证工作持续用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停招了市场营销、测控等5个本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2个新专业开始招生,为医学院建设奠定稳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立项建设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人名胜民俗微课、模块化课程和行业企业共建课程190余门。出版了模块化教材6部。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教学成果《用好红色资源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获批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一校一品创建项目” 1项、陕西省“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项目1项;学校被评为“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全年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47项,学生获奖人数1234人次。招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文史类录取位次较去年提高482位,理工类录取位次较去年提高2761位,中外合办专业录取位次较去年提高4469位。2022届普通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报考率48%,录取率12.21%。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落实率86.05%,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研究生教育水平有盼头。组织新遴选导师160名,延安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聘用我校105人次为兼职导师,并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人。组织270余名校内导师参加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举办的“四有导师学院”系列研修活动。首届硕士研究生全部顺利毕业,实现了100%高质量就业,其中2名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在政府部门就业3人,事业单位就业17人,国有企业就业7人。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 15篇,核心以上33篇,授权专利15项,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项。学校现有9个硕士点均已开始招生,2022年又完成了“林学”“翻译”等12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奔头。学校开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型大学开展校际交流,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巴基斯坦克科哈特科技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ICC国际创意学院课程改革项目”。喜迎首批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15名本硕学历类留学生,涉及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专业,这是学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进一步树牢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必由之路的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多名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学历,支持1名教师赴国外做博士后。学生管理与服务有看头。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备,实现了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对15栋学生公寓楼进行了楼宇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扎实开展国防教育,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国防教育专题宣讲5次,提升了国防教育覆盖面和实效性。向部队输送了89名大学生,处于省属高校领先水平。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党委书记与师生共话暑期三下乡》《省十七运榆林学院志愿者日记》《疫情下的榆林学院志愿者》等30多部原创作品,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自己。通过开展“走进公寓问需求,畅谈平凡话奋斗”活动,关心、关注学生需求,教育引导学生不负青春、不辱使命、踔厉奋发、勇担责任。

这一年,最欣慰的是服务地方能力得到新提升。

学科建设不断完备。聚焦“三文”“三黄”“三化”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分类指导,确定将工学、农学、教育学、文学作为主要学科。建立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责任制,把学科建设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进一步明晰二级学院行政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上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按照“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原则,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科均衡发展的学科建设资金配置机制。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逐步形成了以高水平的科研产出为导向,以多学科团队合作和基础学科进行前沿性、原创性研究为核心的学科建设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科研水平更上层楼。项目和经费数量双增长,全年共争取各级各类项目670项,立项金额1.68亿元,到账经费1.4亿元,立项经费和到账经费同比增长6.3%和4.5%。获批纵向科研项目324项,立项经费8670万元,较去年增长106%。高层次项目不断涌现,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6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立项103项,厅局级项目立项204项。获批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7个,获批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获省级科研成果奖项14项。其中我校主持的有11项,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首次覆盖省科技奖三大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全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560余篇。其中,SCI收录139篇,EI收录9篇,CSSCI收录12篇,CSCD收录37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2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5部。取得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国际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全年被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的资政建言报告共8项。科研立校行稳致远。服务地方硕果累累。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产学研合作有力有效,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围绕榆林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问题,组织申报联合基金并获批4项,经费1600万元。其中,校长许云华教授团队的“兰炭资源化处理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获榆林市重点支持,前期经费1000万元已经到账。学校首次承担省社科联《社科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项目2项,经费15万元,助力清涧县和米脂县高质量发展。与30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技术合同协议,获批横向项目346项,合同金额8004万元。学校与榆阳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共管共享的榆林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投资2.7亿元,建设实验羊场、院士工作室、旱区未来技术研究院、直播产业研究院、农业科技推广院等研究机构。这些项目的落地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精彩省运,组织3000余名师生,历时两个多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十七运志愿服务及演出任务。乡村振兴持续助力。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绥德黄芪科技小院,榆阳湖羊、桑树、沙棘、羊饲料科技小院等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支持建设名单。2022年9月5日,榆林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村级“科技小院”揭牌,枣林则沟村“科技小院”积极发挥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与农民全链条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学校依托陕西省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搭建了“专业实践基地+省级科研平台+校企科技小院+创新创业基地”的四轴联动实践教育平台,让广大师生从校舍走向村庄,走向田间,把所学的知识施展到村庄,真真正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融入秦创原初见成效。成立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领导小组,围绕《榆林学院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方法。实施人才与创新成果进秦创原行动,鼓励教师到入住秦创原的科技企业任职或者兼职,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榆林市科技局等部门推荐科技成果40余项。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秦创原第五届高校科技成果展,3项成果顺利实现转化,转化总金额达到2300多万元。学校与陕西双翼煤化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兰炭废水熄焦回用水工艺装备研发及其工业化示范》项目协议,这是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推介会上签约的6所高校中唯一的一所二本签约院校。聚焦秦创原建设的三大目标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9条重点产业链,学校在组建大平台、大团队、出大成果上狠下功夫,形成了完整的研发闭环。校长许云华教授入选陕西省首届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吴喜军、史建国入选首批榆林市“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

这一年,最振奋的是追赶超越步伐有了新突破。

人才强校战略竿头日进。学校党委深入推进人才强校第一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实施“六个一”战略举措(实施一个战略引进人才、明确一个定位培育人才、建立一个机制激活人才、秉承一个理念共享人才、弘扬一种精神团结人才、实现一个目标凝聚人才)建设扎根榆林服务地方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党委书记受邀在榆林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全年召开人才工作小组会议4次,引进高水平博士50名,鼓励89名教师攻读博士。聚焦学科布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从西安交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出任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引进本土专家张应龙,加强与邵明安院士团队合作。实施“榆溪学者”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合同制引进5位外籍专家。形成了“人才评价看水平、岗位评价看贡献”的良好生态,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师资队伍建设日益精进。积极推进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建立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4名、首届“四有好老师”12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强教学、重科研、争项目,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教职工有获得感。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6名教师被评为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被评为榆林市最美科技工作者,7人入选榆林市社科理论名家人才库。2022年晋升教授27人,副教授52人。晋升三级教授3人,学校三级教授总数达到13人。修订出台了《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榆林学院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文件和职称评审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校区建设稳步前进。科创新城校区先导工程5 月 19 日开工,总建筑面积 16 万平米,投资 9.56 亿元。项目施工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榆林市政府于2022年7月10日印发了《关于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榆林学院新校区学生规模2万人,土地面积1800亩,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一次性建设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主体工程(二期)。根据榆林市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一期、二期拉通一次性建设,确保建设一个完整的大学并整体搬迁。榆林市政府已同意榆林学院教职工住宅项目选址用地160亩和预留未来职工住宅用地154亩的意见。目前,学校正加快与榆林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榆林科创新城管委会沟通协调,积极办理土地等手续。更名大学循序渐进。更名大学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是凝聚学校上下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出台了《榆林学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施方案》《榆林学院更名大学工作方案》,紧盯学校办学现状与“大学”标准对照表,“结硬寨、打呆仗”,强弱项补短板。2022年中国大学排名全国跃升68位,全省进位4位。在中国大学评级中,榆林学院评级C2,领先同类院校。全校上下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先后召开了更名大学动员会和推进会,对标对表升大36项主要指标,34项已达标已超额完成,剩余2项也接近标准,更名大学工作有序推进。审核评估全速推进。制定了《榆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紧扣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引进了审核评估模拟系统,全面进行了数据指标的问诊把脉,使评估工作更加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汇编了《榆林学院新一轮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和《榆林学院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自建手册》,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尽快熟知相关知识、指导行动。对牵头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自评自建工作开展了7轮专项督查,抽查了近3学年试卷15000余份,近3届毕业论文3000余份。听课检查近9000节次。学校生师比、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年进纸质图书数量、心理咨询人员数量、专职辅导员数量、毕业实践课题完成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审核评估的要求。迎接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这一年,最聚力的是综合治理效能实现新进步。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2022年,学校接受“疫情”大考,学期初为1300余名学生开通专列护送到校。1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下,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精准、严格温馨”方针,全校一盘棋、师生一条心,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学校领导坚持一线抗疫,主动靠前指挥;科处级以上干部、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零距离”开展疫情防控。300余名党员闻令而动,参加了“志愿服务队伍”,全力筑牢校园安全屏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最小代价取得抗疫最大成效。学期末为8000余名学生安排免费点对点专车专列离校返乡。学校还完成了内蒙古多所大学596名榆林籍大学生分批返榆疫情防控工作,广大教师用责任、温度、汗水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家长的点赞,社会的认可。百年校庆按部就班。学校成立了校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筹备百年校庆事宜。5月4日发布了百年校庆1号公告。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友走访、企业调研和“走进中学携手前行”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学校所有领导和党委委员在7月—8月分11个组带队,分赴榆林、延安两市24个县区和省内其他9个市区开展校友走访座谈联络校友和走进相关企业、中学进行招生就业宣传,为校庆筹资捐赠等工作打下了基础。开启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人物报道活动。完成了《奋斗:榆林学院百年校史》编写工作,已交付出版社审核,正在等待出版。12月23日,举行了纪念李子洲诞辰130周年暨百年校庆启动仪式,10万余名师生校友在线观看并送上祝福。学校以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为契机,凝聚百年磅礴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民生工程实干为要。为师生办实事持续推进,招标筹资900余万元全面改造升级禾丰园和禾顺园餐厅。积极申请老旧小区改造经费3200万元,升级改造西家属区。打造楼体墙柜,解决了13号公寓楼A区近900名学生储物难的问题。给每个学生宿舍安装了落地风扇,有效解决了酷暑热难题。夏季送清凉,冬日送暖阳,节日送慰问,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时期,学校为莘莘学子免费送上了苹果、香蕉等水果和食物、药品,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家的温暖。高质量完成了2018届毕业生和2022级新生入学体检和全校老师的健康体检工作。高层次优秀人才子女上学优先优惠落实,保障职工子女顺利就近入学。出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名教师荣获第八届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案例三等奖;2名教师荣获2021-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抗疫心理援助先进个人荣誉;学校荣获2021-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抗疫心理援助先进单位荣誉。公共服务保障有力。学校争取市财政投资600万元,完成了田径场的翻新改造工作,确保省十七运部分足球比赛的顺利举行。争取榆林市创文经费780万元,完成了东、南大门的维修改造工作,校园主次道路、人行道、景观广场等的铺装翻新工作,以及500余间新生宿舍的粉刷工作。疫情期间,打造了“温馨公寓”,改造了50多间房屋,共计420张床位,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全年种植草坪54000多平米,补栽绿篱、地被苗木3200多株,栽植草花720株,实现了能绿尽绿、见缝插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学校持续深化与长安银行的银校合作,总投资1200万元,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综合管理平台、智慧财务等7个项目已具备验收条件;完成了多媒体教室改造、智能实验室、智能机房、行政楼四楼会议室等的升级改造工程,智慧校园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安全稳定态势良好。学校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召开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专项会议,与各单位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制定了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安全制度,对学生宿舍、食堂和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开展安全检查18次并现场督导。制定了《榆林学院“七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实施细则》《榆林学院学生公寓禁烟管理规定》关于成立校级领导和党委委员包抓学生公寓楼专班》等一系列安全稳定文件。相继开展了“禁止校园贷”“卫生安全大检查”“消防安全教育”“防艾滋”“禁毒教育”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4 套,实现了校园治安全天候动态监控。会同崇文路派出所、崇文路交警中队,综合执法局三大队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环境管理。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平安校园建设基础持续稳固。

忆往昔,岁月峥嵘,斗志昂扬正奋进。看今朝,百舸争流,勇担责任与使命。展未来,任重道远,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2023年我们要以开局赢得全局,以起步奠定后程,凝心聚力谋发展,奋楫扬帆再出发,携手并进筑未来!

上一条榆林学院召开2023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下一条党委书记张新柱当选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